龙江云展会 欢迎来到龙江云展会    注册 登录

黑龙江农垦雁窝岛集团酿酒有限公司

白酒酿造,生产,销售,黑猪养殖及销售。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名人典故篇
新闻中心
名人典故篇
发布时间:2021-03-16        浏览次数:98        返回列表
 一、王震

    《北大荒移民录》一书中,对雁窝岛有这样的评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垦区内外几乎一提起北大荒就是八五三(农场),提起八五三就说雁窝岛。因为雁窝岛成了北大荒的代名词! 特别是那些慕名而来的垦荒青年,当垦区派人前去接收时,他(她)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咱们就去八五三的雁窝岛’!”

     八五三和雁窝岛之所以这么有名气,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广为宣传的缘故,还因为与一个人有关系。这个大名鼎鼎的人叫王震,人称大胡子上将。

     说起王震,大家可能想到的不是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不是农垦部长的王震,不是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而是三五九旅的旅长王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一曲《南泥湾》,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战争年代的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以苦为乐的生活。

     1954年3月,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师,奉命赴黑龙江省抢修汤旺河森林铁路。此后,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先后两次来到伊春,置身莽莽山野,王震仿佛看到了一个新中国真正的大粮仓,这个粮仓,南泥湾比不了,新疆也比不了。

     经中央批准,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农场在虎林建成。在其后的两年间,先后有山东、福建、广东、四川等的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两万复转官兵开进了北大荒腹地,短短三年,就出现了一批八字头命名的农场: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九……农场。而853农场和雁窝岛的开发,是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亲自勘察选址确定的。

     1956年6月,王震带领铁道兵部队853师代师长黄振荣、副团长王诚忠、绘图员陈淑珍(女)、报社记者陈忠远等一行七人,由密山北大营来到宝清县大和镇。

     大和镇东的小青山,是完达山余脉,南麓山林茂密,勘察队从山上向山下穿行时,突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顺着这条小河走到山脚,一望无际的三江平原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王震将军掬水饮了一口,对师长也就是后来的农场场长黄振荣说,你尝尝这小清河的水,多甜!日后北大荒变成大粮仓了,这可是个酿酒的好地方呢。

     1956年9月27日,铁道兵农垦局临时党委第一次会议正式决定建立八五○三农场、场部建在小清河边。

     至于开发雁窝岛的事,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有一篇《开发雁窝岛》的课文,记述了当年勘察的经过:“这支勘察队一到岛上,刚赶上连天的暴风雪,气温降到了零下40度,有时候甚至连人带帐篷都埋在深雪里。”

     在北大荒野外御寒最好的东西是什么?王震将军曾说过,红军爬雪山时,第一野战军解放新疆过雪山时,一口酒能救一条命。在战争年代,酒与药几乎是一样的,所以,铁道兵在北大荒建立第一个农场,黑油油的土地上收获了高粱、小麦、玉米,北大荒就开始飘酒香了,只不过在当时那个艰苦年代,即使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也难得开怀畅饮一次。

    1957年,853农场收获了第一批粮食,酒是粮食精,粮是酒的命。这年冬天,853农场的小清河烧刀子,也就是今天的雁窝岛酒,就在王震部长亲自选址的小清河边,在黄振荣师长的指挥下,用甘洌的小清河水,酿成了。

 

二、董必武

     说起北大荒,不能不说“853”,更不能不提雁窝岛。因为“雁窝岛”是北大荒文化之根,精神之源,白酒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之魂。

1960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发了《建厂三年荒原变乐园》的文章说:853农场是1956年建立的,主要成员由铁道兵专业官兵组成,当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片荒原。目前,工副业、服务业行业已经有29项共82个单位,包括造酒,榨油、造糖。

    这文中提到的“酒”,当时叫小清河,现在叫雁窝岛,而“雁窝岛”这三个字,还是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题写的呢。

    雁窝岛与董必武的缘分,是因为一位转业到北大荒垦荒的老兵刘存亮。据刘存亮说,当时很多到雁窝岛垦荒的老兵和知青及支边青年,都因为看到了报纸和听到了广播里的宣传,说雁窝岛是北大荒开垦最累、最难、最苦的地方。

    1948年,在西柏坡中央警卫局的刘存亮奉调来到董必武身边做了贴身警卫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跟随董老到了北京,在董老的关心下,先到清华大学附中补习,后到号称新中国的“黄埔军校”——哈尔滨军工学院海军工程系深造。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吹响了向荒原进军、全面开发北大荒号角。3月,刘存亮和军工学院的一批战友,就一头扎进了雁窝岛,住进了亲自搭建的“马架子”和“地窨子”,吃着盐水煮黄豆,向雁窝岛荒地开战了。

     1959末年,他从报纸上看到董老当上了国家副主席,熟悉他的战友跟他说,董老都选上副主席了,你快代表咱们雁窝岛的转业官兵写信祝贺吧。

    自从到了哈军工,他就没有跟董老写过信,现在到了雁窝岛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想起来就心潮澎湃。当晚,他就趴在油灯下把自己的变化在心中向董老一一作了汇报。

    1960年6月,刘存亮收到了董老的来信,读着董老字里行间对他和雁窝岛专业官兵的鼓励,他的眼睛湿润了。

    1961年,在雁窝岛工作的著名知青作家,当时正在编写雁窝岛开发史,并计划出版散文特写集《雁窝岛》的林予,听说刘存亮手中保存着一封董老写给雁窝岛专业官兵的慰问信,特地找到刘存亮,在了解了他与董老的深厚友情后,希望他能再给董老写一封信,请董老为即将出版的《雁窝岛》题词鼓励。

    信很快发出。一个月后,刘存亮就接到了中央办公厅寄来的特大信函,里边是一张长约9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淡黄宣纸,上书“雁窝岛”三个字。很快,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雁窝岛题词的事就传遍了北大荒。

    1962年2月,刘存亮收到了老家发来的“母病故、父有病、速归”的电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已经10年没有回家的他,默默把电报揣到了兜里,他躲进了雁窝岛深处,向着西北老家边叩头边大哭一场。

    但这件事还是让雁窝岛的领导知道了。他的探亲假马上得到了批准,还额外增加了10天,组织上安排他带了一只大熊掌和30斤雁窝岛红肚皮大鲫鱼,顺道到北京探望董老。

    刘存亮说,因为鲫鱼不好带,他请示场长批了一壶(当时还没有瓶装酒,只能用军用水壶装)小清河也就是雁窝岛烧刀子,请董老品尝。由于董老要到外地视察,第一次到北京只见了一面,从老家回雁窝岛时,他顺道又到了北京,与董老促膝长谈。临别时,董老告诉他“你回农场后,带我问同志们好,酒我也尝了,很好。谢谢你们,以后公家东西不要随便拿,应爱护公共财产。”

    为了纪念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对雁窝岛的题词,雁窝岛酿酒集团特意开发了一款董必武题词的“雁窝岛”酒。

 

三、周恒刚

    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虽然没有到过雁窝岛,但雁窝岛酒的名字却是他亲自题写的,包括雁窝岛酒的前身“小清河”酒和“小清河山葡萄酒”。中国酒界都知道,这位以治业严谨而著称的白酒大师,一生几乎走遍了国内所有的一流白酒企业,品遍了中国一流的白酒产品,他研究白酒的著作等,对白酒口感的品评文字洋洋洒洒,但为酒厂产品题写名字却是寥寥数家,至于为一家酒厂产品先后两次题名,恐怕雁窝岛是第一家也是惟一的一家。

   是什么样的缘分,让这位白酒泰斗跟雁窝岛结缘了呢!今年65岁,见证并参与雁窝岛酒发展历程的老知青——于宝厦,是这段缘分的始作俑者。

   他说,853农场建立后,有了粮食也就酿出了烧刀子,但由于是土法上马,酒虽然酿出来了,但产量低,质量也一般。当时负责酿酒的于宝厦,想方设法托人从哈尔滨买回了一本酿酒技术方面的书籍,放在车间办公桌上,天天学习。

   大概是1966年前后,酒厂调来了一位副连长,他在于宝厦的办公桌上见到了这本酿酒小册子,当他看到作者是周恒刚时,对于宝厦说,真巧了,我听说咱853兵团的21团1营有一个女知青叫周鉴明,家是北京的,她的父亲也叫周恒刚,酿酒很有名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宝厦马上请示营长,和这位高副连长一起,去团军务股调阅了周鉴明的档案,真是苍天有眼,这周鉴明果真是大名鼎鼎的白酒专家周恒刚的四女儿,这可是个天大的喜讯,仅过了3天时间,这个“宝贝疙瘩”就被一路绿灯,调进了853兵团21团1营7连(雁窝岛)酒厂,在于宝厦所在的排当了一名酿酒工。

   1963年,国家第二届白酒品评会开始对白酒进行香型的确立,随后茅台酱香型的确定就是由周恒刚主持完成的。1964—1965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酿酒专家在汾酒厂进行试点,周恒刚再次担纲对汾酒的传统工艺中呈香、呈味成分及主体香型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探索,首提了清香型概念。

   有了周鉴明这个桥梁,853酒厂的酿造技术很快接近了中国一流,每一次周鉴明回北京探亲,都要把小清河(雁窝岛)酒带给周恒刚品尝,再把父亲的品鉴结果反馈回来,让酒厂继续改进,如此反复,周恒刚成了不拿雁窝岛工资的酿酒人。

   针对雁窝岛的气候、环境、原粮、水质,周恒刚谆谆教导周鉴明说,雁窝岛地处中国最北方,气候没有南国温润潮湿,虽然不适宜酿造酱香和浓香,但在酿造清香上却是得天独厚,假以时日,酿出中国名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因为酒的缘故,于宝厦也经常到北京请教周恒刚,1970年间,他受领导委托来到北京,请周恒刚给853酒厂生产的小清河白酒和山葡萄酒题个名字,没想到周恒刚爽快的答应了。他说,我的女儿和女婿都在雁窝岛,建设北大荒,这也算是我的一点贡献吧。

   1974年前后,于宝厦调到853农场总部,仍负责工业管理,当时,北大荒为了发展农垦品牌,提出各农场所属企业可以申请自己的注册商标,经过研究,853酒厂决定申请注册“雁窝岛”商标,于宝厦又一次来到北京,请周恒刚为“雁窝岛”题字。

   周恒刚说,商标注册除了文字,还要有图形呢,他马上打电话找来了当时在《光明日报》美术组的二女婿常铁军说,你也为雁窝岛做点贡献吧。。

   1975年,以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的字和常铁军画的大雁组合而成的雁窝岛商标图案正式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并使用至今。